《骆驼祥子》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,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,赢得了广泛的赞誉。故事发生在旧北平,讲述了主人公祥子不幸的人生经历。
祥子来自农村,他到北京城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,他身体年轻,肌肉结实,于是盯上了拉车这一行,梦想着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黄包车。
他有激情,也很努力,但命运并不以一个人所付出的给其想要的回报,它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铸就人的一生。书中这3句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。
1
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怜。
祥子因为有了梦想,便不知艰苦为何物,起早贪黑,不知疲倦。
起初,他的车拉得很不顺手,但他有一股子犟劲,很快他掌握了窍门,车在他手下几乎飞了起来。
他很累,也很愉快,赚的每一分钱都在逼进他的目标,他的努力让他拥有了自信,不再为乡下人的身份和自己短浅的见识而感到尴尬和羞愧。
在心理学中,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,选择不去努力,往往会陷入一种自我怜悯的状态,这种状态看似是在安慰自己,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、拒绝成长的体现。
多贝里在《清醒思考的策略》中写道:
“在面临生活中的困境时,自我怜悯是最没用的反应之一。自我怜悯不能改变任何事,一旦深陷其中,便会很快受到妄想症的困扰,会觉得有一群人,抑或所有人,乃至整个宇宙都在诅咒自己。”
摆脱自怜的最好方式,就是努力工作,多流汗就能少流泪。
努力工作也能有效转移曾经的挫败所带给自己的自我否定感,重新建立起自我效能感。
此刻,祥子在美好的梦想和努力劳动中,已经完全摆脱了乡下人的自怜情绪,并到达了他精神的巅峰,他感受到了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的巨大快乐。
2
生命也许就是这样,多一分经验便少一分幻想,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。
祥子苦干三年,攒够了100元,终于买了个黄包车,依托自己的顽强努力,他的梦想实现了,然而新的烦恼也随之到来。
他发现拥有了自己的车,不用交租金了,但赚钱依然很难。
于是他铤而走险,为了几个钱儿,到没人敢去的军阀控制区去拉活儿,结果连人带车都被军阀抢走。他连夜逃跑,还捡到三头骆驼,他的人生又要从头来过。
经过了人生的意外,祥子的激情退却了,经验是个好东西,但也是消灭幻想的最大利器。
毛姆在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中说:
“大多数人所成为的,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,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。”
理想的幻灭是每个人必经的心路历程,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有幻想,当自己真的踏踏实实地走入生活之中,才会发现远方和诗歌都是瞎扯,苟且的生活才是真相。
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,自己所没有的东西,还不如在这苟且中挖掘美,用积极的体验和感受慢慢覆盖掉无法得到和不能实现的痛苦。
3
经验是生活的肥料,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,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。
什么样的能力走什么样的路,四肢发达的祥子只能拉车,思维僵化的祥子注定受苦,你可以向社会问责,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人发达,有人落魄。
你可以向命运追索,但命运永远只给你模糊的回答。
有什么的经验,便变成了什么样的人,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比自己想象得少得多。
因此,我们一定要想好了再出发。
不要身为一条鱼,一辈子都在积累爬树的经验,如果如此,你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。
也不要让自己跑在无比拥挤的赛道上,与他人展开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。
如果你不小心掉进了军备竞赛的陷阱,正在做大家都想做的事,比如考研、考公务员、送外卖、开网约车、开直播......你会发现,无论你怎样努力奔跑,无论你的经验多么丰富,也只能勉强保持原有的位置。
在少有人走又属于自己的路,在你真正的能力圈中成长,你的经验才能帮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,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认知和头脑。
认知和头脑需要持续的学习来供应养料,这或许就是读书的真正价值。
只有通过系统的阅读,你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,只有不厌其烦地去冒险和尝试,才能知道真正适合自己做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事。
所有成功者在成功前都有丰富的人生探索经历,他们的目的是找到真正的自我,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,唯有如此,经验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,才能成为你起飞的翅膀。
美国著名的原始派画家摩西奶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农业劳动。直到70多岁因关节炎无法继续工作时,她才开始拿起画笔尝试绘画。她80岁时首次举办个人画展,然后迅速成名,只是她的成功来得太晚了一点。
为了早一点发现自己独有的天赋,踏上专属于自己的路,让自己的经验成为走向幸福的肥料,而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,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折腾,冒一点风险,才能找一条顺风的路。